个月态度骤变,楼市最关键多头突然变卦,房价还要跌?
文/青城桢楠
做经济分析的,除了要和现实抗争,更要和预期搏斗。
斗不过怎么办?一个字,改。
瑞银对楼市的判断,让人见识到自省的重要意义。
2024年4月26日,券商中国曾报道,瑞银等外资突然唱多中国地产。瑞银大中华区房地产研究主管分析师JohnLamJ在最新的采访中表示:“在三年的看跌之后,由于政府的援助,我们第一次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变得更加乐观。”
瑞银等外资大行唱多后,地产等权重一路上涨,大盘也从3000点左右,一跃突破3100。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无论股市还是楼市,除了低迷,还是低迷,个月态度骤变,楼市最关键多头突然变卦,房价还要跌?乐观似乎就来了一秒钟。
5个月过去了,楼市还是那个楼市,但瑞银已经不是那个瑞银了。
8月25日,瑞银发布报告称,因为中国房地产疲软,对经济拖累超过此前的预期,下调中国GDP预期,2024年对GDP的展望从4.9%下调到4.6%,2025年从4.6%下调到4%。
瑞银表示,以目前的情况,预计楼市2026年才能触底反弹。
5个月改头换面瑞银看到了什么?
从乐观到悲观,只用了5个月,瑞银看到了什么?
我们查阅了瑞银的报告,里面的内容比较“露骨”。
据瑞银测算,按“可供销售但未售出”住宅项目这一指标来衡量库存水平,截止到7月底,房地产住宅库存规模约为1900万套。其中,“已竣工但未售出”项目为380万套,“可供预售但未竣工未售出”项目为1,510万套。
按照各地目前的销售情况,瑞银测算库销比为29到30个月。这是个啥概念?
2017年4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曾经联合发布过一个名为《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
据通知,各地要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调整供地情况,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从这个角度看,库存水位在12个月到18个月属于合理水平,高一点得减少供地,低一点得增加供地,都是库存偏离合理的表述。
瑞银认为,12个月到18个月并不合理,按照历史库销比,平均水位应该是13-14个月。也就是说,目前的库存情况是历史平均水位的2倍左右。
买涨不买跌,是金融市场的人性必然。受人性趋使,库存的变化往往是,越涨库存越少,库存变少并非是买得人变多了,而是卖得人变少了,反之亦然,越跌库存越多,也许不是买房的少了多少,而是卖房的人越来越多。
二手房更能反映这一点。据贝壳统计,除了春节以外,2024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的二手房挂牌数量一直处于4万套左右的历史高位。
二手房的成交量并不低,2024年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位,7月份甚至还创出了阶段性的新高。但房子越买越多,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但凡金融市场,筹码结构从来都很重要,看似是金钱交易,但背后是一种心态,甚至心理的投射。
人们为什么卖房子?
9月2日,克而瑞发了一篇报告,统计了11个重点城市二手房业主卖房的原因。有52%的业主因为置换,也就是卖了房子,还把钱投在房地产里面。
剩下的5成左右,都是卖了房子就不打算回来的。其中又分成三类,一类是因为房价下跌,触发卖出条件的主动卖房人群,包括投资止损、套现持币、看跌房价避险,合计占了37%。另一类是还不起房贷被动卖房的,占了4%。
变现还债或其他因素,很可能也都是被动卖房,只是原因不同。
克而瑞统计的结果很有意思。
因为房价下跌而卖房的这部分人占比37%,如果房价开始上涨了,他们将撤销挂牌。这类人有点像类似股市里的融资盘,助涨助跌,属于投机资金。而4%还不起房贷的人群,可能牵扯到金融安全。
不久前看过华安证券的一个研究,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待房地产出清,在他们模型里,按照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个人房贷不良率在0.49%。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克而瑞的统计,目前挂牌的人群中,有接近4%的人是因为还不上房贷卖房,这4%和0.49%到底那个更接近实际情况?
如果是前者,换算成不良率又是多少?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因为收入预期正朝着不利于还贷的局面靠拢,收入的弹性远远大于房贷的刚性,没了工作,或者收入缩水,可能瞬间就会失去还款能力,加入无法还贷人群。时间不等人,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时间红利。
回到瑞银的报告,在瑞银的报告中,还有一张图表让人脊背发凉。
几个月前,印象中中国房价下滑的速度比同期(泡沫破裂开始的时期)日本是要缓慢的。但根据瑞银的统计,中国六大城市房价、二手住宅价格的下滑速度已经超过日本和2008年金融危机轮次的美国了。
2024年9月1日,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8月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4549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71%,跌幅较7月收窄0.03个百分点,已连续28个月环比下跌。
按照中指研究院的说法,这已经连续第5个月,100个城市的二手房全部在下跌了。
看起来,二手房价丝毫没有要企稳的样子。
结合克而瑞的统计,主要城市里,看跌房价避险的城市里,占比最高的是武汉,达到25%。
把投资止损、套现持币、看跌房价避险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占比最高的还是武汉,合计占比为66%,其次是杭州,合计占比53%,后面依次是天津和苏州,都在44%。
投资止损、套现持币、看跌房价避险三者加在一起,占比最低的是北京,只有20%。并且,北京有70%的二手房出售人群是为了置换。
北京楼市当真坚挺。
我们此前说过,房价不仅是房子的价格,更是老百姓消费预期的信号。资产价格越稳定的地区,人们往往越愿意消费,而那些预计房假还会下跌的地方,消费欲望一般比较低迷。
据瑞银的测算,2020年房地产行业对中国GDP的整体影响超过26%,2024年,房地产的影响已经下降至20%到21%。
如果把房价影响消费的次生影响也算在GDP里面,结果肯定比20%要大得多。
8月21日,泡沫先生朱宁曾说,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情况,中国楼市的调整至少还需要3到5年。
按照3年计算,最早也是2027年,如果是5年,那已经要到2030了。
不知不觉的,楼市已经调整了三年的时间了。
地方收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大小作文满天飞
楼市越低迷,消息越混乱。从8月底开始,关于楼市的大小作文层出不穷,一会儿要降存量房利率,一会儿政府要发债券收储,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叮呤咣啷。
没有落地便不能证伪,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先当有这回事,股市率先反应。
在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风声越来越响的时候,最先相信会下调的,无疑是投资银行股的那人群。从8月28日开始,永不调整、勇往无前的银行股开始了猛烈的调整。万亿级工商银行等大屁股,动辄下跌3%、4%,股价弹性好像小盘股一般。
从稳定上涨到弹性下跌,足以说明沉睡资金在苏醒。
看到股价波动剧烈,招商银行在9月2日的交流会主动回应了存量房贷问题。
招行行长是这么说的:目前,招行也只是在媒体上看到信息,还没有接到宏观按揭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或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意见,也没有征求过银行意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下调房贷利率,怎么也得走流程吧,和银行沟通是起码的,主管部门通气,下发通知是基本的,这些都没有,谈下调房贷利率似乎太早了。
当然,后面招行行长补充,如果要推政策,势必对银行业带来负面影响,预计宏观管理部门会做好充分论证和研究,再推出这样的政策。
银行的态度当然是不情愿。
根据澎湃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六大行收入、利润、净息差几乎全都在下降。如果再调降存量房利率,这日子还咋过?
我们此前专门写文章分析过,和过去的自己比,银行算难过的,可和其他行业比,简直是在天上。
那到底会不会降低存量房利率呢?在房地产消息上快人一步的瑞银,这次又出来说话了。据新浪财经9月2日消息,瑞银预计,中国央行或在数月后下调存量房贷利率。
瑞银表示,目前存量房贷利率平均达逾4.1%,但新房只有3.3%,部分一线城市甚至低于3%,差距太大。这0.8%的差距,也许很快会被抹平。
据中原地产张大伟公众号9月5日的消息,外媒援引消息人士说,金融监管机构已提议将存量房贷利率下调80个基点左右,首次下调在未来几周内,第二次下调将于明年年初,首套和二套房都适用。
9月7日,住建部主管媒体《中国房地产报》公开喊话: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开门问策,积极听取市场有益声音,可以适当对边际存量贷款利率作出科学调整。我们可以自问,因为存贷款利差下降了,银行盈利下降了一些,但是资产负债表是改善的,不良贷款是减少的,持有的资产的估值是提高的,对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是大有帮助的。
到底降低存量房贷对银行会有多少影响?
瑞银说,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不降,估算会拖累内银净息差收窄0.11%,对利润造成10%以上的负面影响。瑞银相信,为了保证利润,银行会降低存款利率的。
开源证券则给出了更为量化的存量房贷降息影响。据开源证券测算,首套房和非首套房如果都下调,乐观情况下,居民每年可以减少1922亿到2693亿元房贷。
因为降低存量房贷,释放出来的2000亿资金,会进入消费领域么?
8月27日,瑞士再保险研究所给出过一份报告,说2022年以来,美国业主因为锁定低利率抵押贷款,一共释放了6000亿美元的额外消费能力。如果中国能和美国一样,对消费市场无疑是重大利好。
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
据鱼和塘公众号发起的投票,如果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这笔钱会怎么用?有75%的人选择,存起来,提前还房贷,愿意消费的只有25%。当然,这个投票的样本量不大,只有260人参与,但起码说明一种倾向。
即便降低房贷利率,国人也不愿意大肆消费,更有可能像日本人似的,把钱存在0利率的银行,不消费,不投资,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
如果居民不能配合政府的政策思路,该如何是好?
8月20日,国内有媒体援引外媒的消息,政府正在思考用新的融资方式,可能是特别债券,来帮助地方收购房屋。8月初,IMF曾建议一次性给出1万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来解决楼市流动性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的走势来看,地方政府确实在加快收储步伐,但仍然在已有的框架里,并没有额外的配套政策。
据申万宏源统计,自从5月份开始,地方收储政策快马加鞭,每个月都有6个以上地区宣布不同类型的收储计划。
截止8月22日,已有22个城市计划收储12万套住房用于保障房。
瑞银在8月25日的报告中说,他们预计地方政府会动用1.5-2万亿元,收购大中城市120-170万存量住房。按照文章开头的测算,这相当于1900万可供销售但未售出住房的6%到9%。
这6%到9%,能否起到边际变化的效果,值得关注。
收储对房地产市场肯定是利好,减少了供应,注入了流动性。不过有一点让人忧虑,就是政府收储势必考虑成本,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走。
根据瑞银的统计,政府目前一般按照重置成本来收储,也就是土地成本 建安成本 5%的利润,这样的收购条件,是市价的5折左右,甚至更低。
房地产市场终归是一个市场,当政府成了房产消费者,和普通购房者一样,在同一个地方买房子,你买是5折,我买该是多少?
政府收储越多,买房者越是不愿意按照市价购房。看来,房地产要重新定价了。
政府收储的标准,让人想起长沙楼市。
2019年,长沙曾经出台过一份文件《关于明确我市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价格构成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商品住房价格由成本加利润加税金构成,其中,利润的提取以楼面地价 前期工程费 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 小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及附属公共配套设施费为基数,平均利润率为6-8%。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的利润率不能超过8%,一切要根据成本来加成。
长沙楼市一直是中国楼市的模范生,房价水平长期低于同级别城市,如果各地收储都按照长沙标准,房价的未来会不会估计也会是长沙模式吧。
长期看似乎没什么不好,但短期来说,要让消费者适应房价突然变成政府定价模式,要向长沙看齐,会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
打开思路,或许能收获更多的创意。9月2日,湖南衡阳市出台了最新的的房产新政《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其中有一条别开生面,让人脑洞大开。
《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房地产保险理赔业务,支持保险公司研究开发房地产保交楼险和稳价险新险种,鼓励开发商购买保险,购房者享受保险红利。
稳价险的意思,难不成是买房如果跌了,有保险公司给兜底?
如果真是这样,楼市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但新麻烦来了,保险公司怎么办?如果保险公司预测房价必然下跌,会有哪一家不想活的保险公司愿意开发这样的险种?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