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风命名的科学艺术,从艾尔莎到烟花,背后的故事和规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当听到“台风来了”、“飓风预警”时,你是否好奇过这些威力巨大的天气系统是如何被赋予名字的?它们并非随意叫唤,而是遵循一套严谨且富有故事性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世界——台风命名的全过程。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台风并非全球通用有统一名称,而是由各大气象组织负责,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国际海洋和大气组织(IMD,即现在的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台风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东亚、南亚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命名工作,这里的台风通常被称为“热带气旋”或“台风”。
台风命名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公众记忆和传播,同时也能提醒各国气象部门及时应对,为了避免对特定人名、地名或带有负面含义的词产生联想,WMO设立了严格的命名原则:
1、性别中立:台风的名字不区分男女,避免引起偏见。
2、简洁明了:名字通常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便于播报和记录。
3、时间顺序:按照字母顺序,每条风暴的名字都对应其生成的年份和月份。
4、历史记录:如果某一年的台风数量超过15个,那么超出部分会使用前一年剩下的名字,或者使用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古典元素。
5、地区特色:命名会考虑台风活动区域的文化因素,有时会融入当地语言。
我们熟知的“艾尔莎”(Typhoon Elsa),“烟花”(Typhoon烟花)就是如此得名,2020年,由于台风数量过多,WMO首次引入了希腊神话元素,将原定的“艾尔莎”(来自北欧神话的公主)和“贝努”(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分别替换为“艾尔莎”和“烟花”,以此区分。
除了名字本身,台风命名过程也充满了人性化和趣味性,WMO会定期举办命名活动,让全球公众参与投票,选出他们喜欢的名字,如2017年的“萨姆”(Samurai)就是经过全民投票后确定的。
台风的命名不仅是科学与文化的交融,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和警示,每一次风暴的呼啸,都是大自然的一次独特对话,而我们通过名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从而保护我们的家园,下次听到台风的名字,不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警惕。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