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788车友汇

海南3人吃癞蛤蟆中毒,1人死亡,悲剧背后的警示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57

海南三人食用癞蛤蟆中毒,一人不幸丧生:食品安全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双重反思

2023年10月13日晚,海南文昌市文城镇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三名好友在一饭店内食用自行捕捉的癞蛤蟆(学名蟾蜍)后,相继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一人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另外两人仍在医院接受治疗,这起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深刻反思。

事件回顾

据文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10月13日晚,张某奋(饭店老板)、张某(同村好友)以及来自文昌市昌洒镇的一位朋友,在张某奋的饭店内聚餐,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他们烹食了自行捕捉的癞蛤蟆,饭后不久,三人便出现了剧烈腹痛、呕吐和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随即被送往文昌市人民医院急救。

文昌市人民医院的林医生表示,13日晚,医院接收了三名来自文城镇的村民,经检查确认是食物中毒,其中一人病情严重,不幸去世;另外两人因病情较重,被转往海口治疗,10月15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医生回应称,经医学鉴定,张某奋是食用蟾蜍导致中毒,出现休克和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目前仍在全力抢救中。

海南3人吃癞蛤蟆中毒,1人死亡,悲剧背后的警示

张某奋的妻子阿静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无尽的悲痛和焦虑,她表示,丈夫张某奋年仅29岁,育有一个7岁的女儿,家庭幸福美满,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张某奋因病情迅速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每天的医疗费用高达一万多元,阿静已经用尽了积蓄,并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但医疗费用仍然远远不够,她恳请社会各界好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帮助她们一家渡过难关。

蟾蜍的毒性及中毒症状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蟾蜍表面腺体和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蟾毒配基、蟾蜍毒素、蟾毒色胺类等,这些毒素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会产生严重损害。

蟾蜍中毒多数是因为吃了污染蟾毒的蟾肉或服用过量的蟾蜍汤引起,中毒症状可表现为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嗜睡、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口唇及四肢麻木、膝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剥脱性皮炎,如果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蟾蜍的毒性成分不仅存在于腮腺和皮肤腺,还可能存在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中,一般烹调法不能破坏其活性,即使煲汤煮沸,肌肉和骨头中的蟾蜍毒素因耐热也不会全部灭活,食用蟾蜍极易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类似案例频发,警示不容忽视

食用蟾蜍中毒、致死的案例并不罕见,2023年,惠州一儿童和小伙伴们玩起了“火烤蟾蜍”的游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孩子竟然吃起了烤蟾蜍,导致中毒,2018年,广东省一家庭在聚餐时捕捉食用了蟾蜍,导致5人食物中毒,其中1人死亡,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食用蟾蜍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这起事件还暴露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淡薄,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受到法律保护,一些村民仍然随意捕捉蟾蜍,甚至将其当作食材烹食,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文昌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野生蟾蜍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合理开发利用蟾蜍资源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乱捕滥捉,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蟾蜍等19种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保护意识,他们往往认为捕捉几只�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