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788车友汇

大邑鹤鸣山(为什么大邑县鹤鸣山被称为中国道教发源地?)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711

关于中国道教发源地到底是哪里,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许多地方都说自己是道教的发源地,下面一起来盘点下五个呼声最高的地点。


1、瓦屋山






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对四川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考察后宣称,瓦屋山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发祥地,且极可能是发源地。


从道家哲学看,峨眉山(佛教)是阳山,前山,向上,知天气;瓦屋山(道教)是阴山,后山,向下,接地气。瓦峨一阴一阳,天地映射,形成共振关系,力场似双核椭圆,天然太极,这是大自然的杰作,非人所能。


2、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历代天师的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宫观天师洞为核心,包括上清宫、祖师殿、老君阁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3、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境内,相传天师张道陵在此借炉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


道教天师在这里世代承袭,历1900多年,素有北孔南张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龙虎山建有上百座道宫观院,但多数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4、武当山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吕梁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216公里。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北武当山小金顶建玄天真武庙,并有壁画、石刻多处。


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山顶建有玄天大殿。至于唐之前何时而建,尚待稽考。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一通名为《龙王山新建玄天上帝宫记》的碑刻中,称此山为“北方之伟观也。中一峰孤峻,上有玄帝庙一楹,肇创始末无所稽”。说明北武当山的真武庙同样有可能始创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5、大邑鹤鸣山






因明代罗洪行的词句“鹤鸣山穴中有鹤,鸣则仙人去”而得此名。景区内古迹、诗文处处可见,人文景观异常丰富;主要的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等。 


  相传东汉时期张道陵便是在此修炼成仙,并创下了“五斗米道”,因此被人们称为张天师,“五斗米道”后来发展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派-正一道教;所以鹤鸣山被后人作为道教的起源地。历代的许多着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北宋的陈希夷、明代的张三丰等,现有的道迹和诗文便是明证。游览过此山的历代文人曾为此山的宏伟秀丽而题词咏怀,与此诸多诗文相辉映的还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少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园林;令人不禁怀想过去,赞叹历史的精工技艺和人文胆略。 


  成都平原向西迤逦,与邛崃山脉相交接,形成崇山峻岭。明代杨升庵曾言: “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荟于二山。”二山即为鹤鸣山、雾中山。而鹤鸣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各方慕道之士向往的胜地。






  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如今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明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5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祷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药物、赐经卷于鹤鸣山,以示褒奖。明末清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以及武当山陈清觉仙师入川整顿教务,与蜀中许多道观一样,鹤鸣山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所属并至今。


  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山前一道小河缓缓流过。过得一座质朴的石桥,鹤鸣山雄伟宏丽的“迎仙阁”便矗立眼前了。迎仙阁传说为明代鹤鸣山道士迎接仙人张三丰所建。现为鹤鸣山道观的山门,上下三层,重檐歇山式建筑。第一层圆门内左奉青龙孟章神君,右奉白虎监兵神君,门背面供奉四值功曹。第二层中间奉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在第一层仰面可瞻。这些神均为道观的守护神。






  立于迎仙阁下,但见燕雀翩翔,一片宁静祥和之态。抬眼远望,山中翠柏郁郁苍苍,一派空寂,偶尔露出的红瓦飞檐才告诉人们山中另有天地。 


  鹤鸣山传说是因为山形如覆瓮上有一块如鹤鸟鸣叫状奇石,故而得名。(历史上还曾另有称谓叫做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时,道教祖师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自成为天师道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着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着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


  山中历代所建的宫观甚多,着名的有太清宫、延祥观、鹤鸣观等。相传东汉时就有紫阳、太清、天师等宫观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沧桑,时废时兴。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大兴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修或扩建了不少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以及优美的园林,使之成为盛极一时、规模至为庞大的道教胜地。虽然经历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坏,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然拥有太清宫、文昌宫、解元亭、三官庙、八卦亭等为数甚多的建筑。


  鹤鸣山风景名胜亦多奇观。山中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着名的鹤鸣石位于文昌宫中,其石状如飞鹤。据明罗洪先《广舆图》说: “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


  鹤鸣山后天谷洞,传说为张道陵当年修炼之所,因此又被人称为天师洞,是山中一大奇地。我们一行人抵达时,正值盛夏三伏天气,酷热难当,然一进洞口,习习凉风扑面而来,顿时一身清凉。坐于洞口稍微休憩,则感觉前胸有热风回旋,后背寒气沁骨,一步之内,气温迥异,令人不得不感叹造化之神奇。






  天谷洞曾发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质材为钟乳石,表面呈蜂窝状,硬度极强。古碑高约1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碑的右边镌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两个大字,左下方镌刻“张辅汉”三个略小一点的字。据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专家李远国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与史书记载中国道教初创时正式名称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张辅汉”3字,即是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姓和字。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