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788车友汇

高考志愿填报秘籍(2022高考分数600分难考吗)

频道:百科资讯 日期: 浏览:941

高考要600以上确实是比较难的。你可以分析一下,看看各门要考多少分才能考600分。比如,语文你考120分,这个算是语文中的高分了,具体来看一下!

2022高考600分是什么概念

1、如果高考考试你所在的省份使用的是全国统一卷,那么高考考试的总分就是750分,你高考成绩打600分的话,就相当于中上游的成绩,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只要你用心,把握好尺度你还是能够考上 一个比较好的一本大学;高考考试是有文科和理科的差距的,同样高考600分,对于文科来讲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是理科高考成绩对于想要升入好的一本大学来讲是稍微差一些的。

2、想要知道高考600分具体是什么概念,还要根据你所在的省份来决定;高考600分在各个省份的概念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说要是在东北地区高考600分真实的是肯定能进入985大学,但是如果在河北、河南那边的话,高考600分要是报考985大学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是山东考生的话高考600分可能也只能报考一个二本比较好一点的学校,文科生高考600分差不多能接近一本分数线。

高考怎么才能考600分

高考目标分600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文综/理综:240分。

合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简单题、中等题一方面可以印证、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复习信心。在选择作业上,简单题、中等题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做,还要进行总结。难题可以参考答案,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步骤推导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些都是高考所考察的。

语文要充分利用试卷,其中的成语、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虚实词记得要摘录。英语单选注意把正确选项带入念熟。同时思考阅读、完型题中,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们有何特点和提示点?要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业和试卷,那么成绩将会短期内提高。

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在复习的时候,由于是以自己为主导,有时候复习的版块和教学进度不同,当考试时会发现没有复习到的部分丢分严重,导致成绩不高。但是已经复习过的版块,却大多能够拿下。这就是进步,不要因为用一时的分数高低做为衡量标准,复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

复习就像修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每个坎坷都是障碍,我们只有认真的从起点开始,按照顺序慢慢推平。哪怕前方依旧沟壑,但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基本上,如果纯做题的话,1-2个月时间就能把各科的试题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摸得差不多。

问:考生被平行志愿投档院校退档后,还能在同一志愿内再次投档吗?

 

 答:按照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考生被退档后不能在同一志愿内再次投档。对考生个人来讲,所填报的同一志愿中的多所平行院校是有先后顺序的;对某一批次考生群体而言,该批次所有参与录取的考生档案是同时投出的,各院校录取也是同时进行的,当考生被投档到某一报考院校又被退档后,只能进入二志愿或征求志愿环节。即如果考生被投档到一志愿的A志愿院校后又被退档,便没有机会往B志愿院校及以后的一志愿院校投档,将进入二志愿或征求志愿环节。

掌声如雷,座无虚席。6月28日下午,由南国都市报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海口分公司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和你一起,精彩飞跃”高考填报志愿专题辅导公益讲座在省歌舞剧院隆重举行。拥有30多年招生经验的省考试局原新闻发言人王素英及海南华侨中学具有丰富经验的宋献良老师,面对面教高考生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上千名考生听得入了迷。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门需要考生和家长共同完成的重要“功课”。为帮助更多海南学子展翅腾飞,南国都市报历经多年心血精心打造公益品牌活动“高招志愿填报辅导会”。自2004年举办至今,每场都受到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密切关注和热烈欢迎。今年,是本报连续第12年举办“高考填报志愿辅导会”公益活动。每次高招录取结束后,都有家长来信来电,对本报举办辅导会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公益行动表示诚挚感谢。

为了让更多的海南子弟考上理想大学,南国都市报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海口分公司携手并肩,不惜人力、物力,自2009年至今,已经连续6年成功举办过“高考填报志愿辅导公益讲座”大型活动,从省内名校请来最有填报志愿指导经验的知名教师,面对面、手把手教考生填报志愿。辅导会受到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欢迎,场场火爆。

王素英是省考试局原新闻发言人,从事考试招生工作30余年,集丰富的填报志愿实战案例,撰写出《高考填报志愿问答》一书。

另一位主讲老师宋献良是海南华侨中学高级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他当了20多年的班主任,连续教了十几年高三,具有丰富的填报志愿辅导经验。两位老师以生动有趣的真实事例,针对填报志愿所常见的误区和今年高考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向考生讲解如何又精又准地填报高考志愿。他们的细心和耐心深受考生及家长的好评。

现场设有一个小时的师生互动时间,考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写纸条的方式向老师提问。辅导会原计划于下午5点结束,考生及家长们依依不舍:“老师,我还要问!”老师们为解答学生的问题,一直到傍晚6点才离场。

到场的学生和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公益活动服务性强,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填报秘籍

9个独家锦囊保你精准填报

从事考试招生工作30余年的王素英老师总结出了填报高考志愿的九个“锦囊”,每个“锦囊”里有三个“法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锦囊”一里有“三个了解”:了解今年政策规定、了解平行志愿投档方法、了解报考学校的招生章程,亦即录取规则。

“锦囊”二里有“三本书”:《填报志愿》《近三年招生学校录取数据通报》《高考填报志愿问答》。

“锦囊”四里有“三种录取方式”:分数优先、志愿优先、专业级差。

“锦囊”五里有“三个原则”:量体裁衣、梯度原则、冷热搭配。

“锦囊”六里有“三个技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

“锦囊”七里有“三个选专业技巧”:按专业选、按分数选、按地域选。

“锦囊”八里有“降低录取风险的三个办法”:避开受限专业和偏低单科成绩、冲的学校选择招生计划小于或等于9的、选往年投档不满额的学校或服从调剂。

“锦囊”九里有“三个注意事项”:按时填报防止停电等意外情况、上网报志愿的密码不要漏泄、录取期间密切关注省考试局网站。

名师答疑

不一定是排末位的考生被退档

在填报志愿辅导公益讲座现场设有师生互动环节,考生们把一张张小纸条递上讲台,由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解答。

“报满志愿可增加投档机会”

问:考生是不是一定要填满6个学校和36个专业?填两三所学校行不行?

答:省考试局并不要求考生在每批次一定要填满6个学校和36个专业志愿,只是考生在每个批次,最多可以填报6所学校,每所学校最多可以填报6个专业,有的招生学校所招收的专业不到6个。当然考生也可以完全自主确定报几所学校,几个专业。但是,如果考生填报的学校志愿数量少,被投档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果填报的专业志愿少,投档后被录取的机会就会降低。

问:是不是6个志愿都报一所学校后被这所学校录取的机会就会增大?

答:不是的。如果考生的6个志愿填报的都是1所学校,那也等于只填报了1个志愿,这样,被录取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把最喜欢专业排首位”

问:报考每个高校有6个专业,需不需要排序?

答:是需要排序,根据自己喜欢的程度排序。放在第一肯定是最喜欢的专业。如果只想冲去想去的高校不要求专业,可以服从调剂。如果高校是志愿优先的办法,考生得分析有多少分才能更有优势被录取。

“专业调剂涵盖院校在我省招生的所有专业”

问:服从报考学校的专业调剂是指服从该学校今年招生的所有专业,还是仅服从该校今年在我省招生的专业?

答:仅服从该校今年在我省招生的专业,比如这个学校今年在我省招生有10个专业,而该校一共有50个专业,服从的是书上列出来的10个专业,你报考了该校的6个专业,服从调剂的是另外4个专业,而不是该校的50个专业。

“不一定是排末位的考生被退档”

问:投档后是不是成绩排在后面的考生一定会被高校退档?

答:一般来说,如果是按1:1.05或1:1.2投档,则所投出的多余档案就要被退掉。退谁呢?当然低分考生是被退掉的首选对象,但是也不是完全是这样。如果有的考生未能被报考的专业录取,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而低分考生服从专业调剂的话,被退档的就不一定是低分考生了,有可能是那个成绩并不算低却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了。

问:已投档的考生被退档后是不是可以再投到所填报的其他学校?

答:不可以。平行志愿实行的是一个轮次的投档办法,考生如果投档后被退档,所填报的志愿即使是还有没有投档满额的学校,也不能再投到这些学校了。

问:怎样才能保证投档后不被退档?

答:要想投档后不被退档,首先自身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没有“短腿”的科目;二是体检要符合报考专业的要求;三是要服从专业调剂。其次可以选择1:1投档的学校;四是可以通过高校的录取规则发现不退档的学校。

“录取后不能再转录其他学校”

问:自己考了730分左右,参照往年中南财经大学的录取分数,有没有可能被录取?

答:如果按照分数来说,是可能投进去,有没有可能被录取,那要看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或是有没有体检受限的专业,如果没有,你分数又不是最低,录取机会就很大;如果你还有其他要求,只想学某种专业,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分数不占优势,有可能面临退档。往年有的最高分,可不符合学校录取要求,你的分数低却符合要求又服从专业调剂,本来要退你的,最后却退了高分考生,所以我们要科学填报志愿,想办法不让自己被退档。

问:被录取到不满意的学校可否再转录到其他学校?

答:不可以。考生如果被报考学校录取,即使不满意也不能再转录到其他学校。(南国都市报记者许欣王燕珍)

关键词:[db:tag]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