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哪些新信号
在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为广袤的农村大地带来了新一年的希望与憧憬,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更是对亿万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究竟释放了哪些新信号呢?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一、改革春风再吹拂,乡村振兴添动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二字尤为醒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指出,文件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改革”这个法宝来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成为了改革的焦点,承包地方面,要抓好土地承包30年到期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确保承包地总体稳定顺延,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宅基地方面,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城里人下乡买宅基地、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等红线不能碰,集体建设用地则要进行入市改革,完善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除了土地制度改革,文件还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这无疑是给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活力。
二、粮食安全放首位,单产提升是关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首位,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件提出了“面积扩大、注重全环节、四良结合、培育新主体和带动小农户相结合”的四大策略,以面积扩大为例,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千亩方、万亩方,现在则要向整乡整县的大面积推进,这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在河南省新乡县,绿油油的麦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浇水,为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这正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三、脱贫攻坚再巩固,乡村振兴稳衔接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五年,也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系统部署,要求加强监测,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和致贫;推进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谋划好过渡期后政策的有效衔接。
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需要守住“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底线,这“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安全保障,还要加大产业就业的帮扶力度,提高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在浙江省义乌市李祖村,曾经的落后村如今已成为承载人们田园乡梦的热土,这正是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县域经济成主战场,富民产业促融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为什么这次特别强调了县域?因为我们国家的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主战场,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不仅能够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还能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在湖南省汉寿县,生态化养殖甲鱼带来高收益;在浙江省黄岩区,蜜橘加速“裂变”提高经济附加值;在河南省项城市,芝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助农增收……这些都是县域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五、科技创新引领路,农业现代化加速跑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握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抓好顶层设计,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正在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智能温室大棚里,蔬菜种植户们正利用智能化管控系统进行管护作业,这正是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动体现。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着广袤的农村大地,它用改革的法宝破解难题,用粮食安全的基石稳固国本,用脱贫攻坚的巩固衔接乡村振兴,用县域经济的富民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用科技创新的引领加速农业现代化,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的美好图景早日实现!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