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巴赫的音乐风格特点)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具有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巴赫的音乐内容的间接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综合性,其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创造了声乐和器乐综合的新风格。
巴赫早年个人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巴赫的代表作有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
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的康塔塔。
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及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和莫扎特、贝多芬齐名。
一、身世
巴赫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即接受音乐教育,父母亡故后又到奥尔德鲁夫和吕讷堡修习学业。
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1703~1708年),往后巴赫的职涯历任魏玛(1708~1717年)与克滕(1717~1723年)的宫廷乐长,以及莱比锡的教堂音乐总监(1723~1750年)。
巴赫一生多产,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剧(教会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难曲与神剧)、经文歌、弥撒曲、圣咏、各式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巴赫将对乐器的体会与各种曲式结合,在超过40年的创作生涯写出许多高质量的作品。
二、成就
1、巴赫把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并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乐以声乐为主体,难得用乐器作为伴奏,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巴赫充分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
2、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应用十二平均率音阶。“十二平均率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乐理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但它只是一种理论,未曾实行。
3、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卡拉扬说:“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说:“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评价巴赫:“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
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