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殷故居(晒晒我的传家宝·弘扬广州好家风 | 家书纸短 家风绵长)
开栏语
家有一宝,清风永传。一枚勋章、一封家书、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份回忆……在你的家中,有没有那么一件老物件被视为“传家宝”,背后蕴藏着家族几代人共同的坚守和传承,或是勤俭持家的作风,或是清廉自持的操守,或是舍己为人的大爱。
传家宝蕴含好家风,好家风是最珍贵的传家宝。即日起,广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广州日报开设“晒晒我的传家宝·弘扬广州好家风”全媒体专栏,带您走进一件件被世代珍藏的传家宝,倾听其背后蕴藏的有关于家风、有关于传承、有关于清廉的故事和记忆,让羊城清风吹进千家万户。
杨殷(1892年-1929年)
广东省香山县人(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省港大罢工领导者之一,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党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他在中共六大后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常委,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主任等职。1929年8月24日,因为叛徒告密,杨殷与彭湃等人一起在上海被捕,1929年8月30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37岁。2009年,杨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在革命烈士杨殷的故居,卧室书桌上摆放着一件珍贵物件,这便是杨殷写给他的长女杨爱兰的书信,信中嘱咐女儿“除读书外,各事不必沾染,打牌、闲游、看戏等,尤万不可做……穿衣尤须朴实,与人来往要谨慎。”“用钱要省,须知留得一文钱,亦可于无钱时应用……”字句质朴、情感真切,历经岁月沉浮,家书记录了杨殷深沉的父爱,承载着忠于祖国、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家教与家风,也被杨殷烈士的女儿杨爱兰、外孙女崔静薇珍视为“传家宝”。
“外公杨殷留下的家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记录了他对儿女的爱,也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家教家风代代相传。”——崔静薇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杨殷全力投身革命。为了中共三大能顺利召开,杨殷捐出自己的积蓄,变卖了亡妻陪嫁的首饰解决资金缺乏的困难。广州起义前夕,为筹集资金购置武器,他卖掉家里的房屋、商铺和几十亩田产,还向侄子杨高借了数万元港币现款,全部现款捐给了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国家人民,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不同的亲戚抚养。
骨肉分离、亲情难舍。尽管革命事业繁忙,但在子女的教育上,杨殷从未缺席。1928年,杨殷牺牲的前一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他,用家书诉说了一位父亲的悉心叮咛。从日常生活到读书学习,再到做人道理,家书中的教导不仅温暖了子女无法与父亲团聚的时光,也成了孩子们终生的回忆与慰藉。
收到家书时,杨爱兰只是个十多岁的少女。年幼的她只知道按照父亲的叮嘱做,长大后方才明白,父亲家书中的精神需要自己用一生去践行,并且代代相传。杨爱兰一直谨记着父亲在家书中的要求,将忠诚、奉献、勤劳、自强视为人生的信条,怀着诚挚的赤子之心、感恩之心,以组织为首,以大局为重,以他人为先。
杨爱兰独自抚养8个孩子,日子异常艰难,她在被服厂做着最累的工种赚取微薄的薪水养家,含泪当卖丈夫留下的遗物度日。即便如此,她从未以自己是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的后代要求组织照顾。晚年时,杨爱兰仍住在50平方米的解困房中。客厅里见不到阳光,楼里也没有电梯,进出很不方便。组织上曾想帮她租赁一处宽敞、加装电梯的房屋,她谢过后说:“我有吃有住,已经很好了,请将租金拿去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们一家人的心中,财富之宝“轻如鸿毛”,精神之宝“重若泰山”。2006年,杨爱兰将与孙中山先生故居相邻、占地几百平方米的祖屋——杨殷故居,无偿捐献给中山市政府,建立起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她说:“父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如今,我还有什么舍不得?”2007年,95岁的杨爱兰实现了毕生的心愿,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她对记者说:“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最接近父亲的时刻。”
杨殷的外孙女崔静薇从小便听着外公的革命故事长大,感受着母亲的言传身教。20岁时,她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在条件艰苦的阿勒泰地区工作生活了37年,为建设开发新疆贡献力量。“在那段岁月里,外公家书中的叮嘱以及母亲的教导一直鼓舞着我。要心怀感恩、艰苦奋斗,做有意义的事。”崔静薇说,陌生的环境、困难的生活、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都无法击退她留在新疆的决心。家风代代传,至今崔静薇的大儿子一家仍留在新疆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忠诚许家国,大爱传后人。家书虽短,重如千钧。崔静薇说:“外公在家书中的教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身。我也会以身作则,将优良家风传承下去,让后代都能走好自己的路,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崔琳、章程 通讯员:穗纪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0 留言